關于金鑲玉,有兩句俗語,一句叫“有眼不識金鑲玉”,另一句叫“有錢難買金鑲玉”。兩句話放在一起,我們就知道“金鑲玉”這東西,光有錢是求不來的,還要考你的眼力,看你的運氣好壞。這就有點難了。關鍵在一個問題:什么是金鑲玉?
關于這一點,我們 先來了解一下金鑲玉的來歷吧。尋根溯源,“有眼不識金鑲玉”這句俗語乃是有“有眼不識荊山玉”諧音訛傳而來的。而“有眼不識荊山玉”這句俗語則典出《韓非子. 何氏》:春秋時期,楚人卞和看見一只鳳凰落在荊山(位于今湖北南漳縣境內)的一塊青石上。由于當時的人們皆認為鳳凰神鳥不落無寶之地。于是卞和就認定那塊青石中必有寶玉,便將它獻給了楚厲王。楚厲王命玉工辨識,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楚厲王大怒,命人砍下了卞和的左腳。楚厲王死后,楚武王繼位,卞和又去獻寶。楚武王有命玉工辨識,玉工仍然說那只是一塊石頭。于是,卞和又因為欺君之罪而失去了右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一直哭得淚水流盡、眼中滴血。楚文王聽說此事后,感到很奇怪,便派人去問他:“天下受刑被砍掉腳的人很多,你為什么如此悲傷?”卞和答:“我悲傷的不是被砍掉了雙腳,而是美玉被當成石頭、忠貞之士被當成騙子。”楚文王聽后便命玉工剖開璞玉,發現里面果真是一塊稀世之寶玉。后來,為了彰顯卞和之名,楚文王遂將此玉命名為“和氏璧”。因和氏璧出自荊山,故后人又稱之為“荊山玉”。如三國曹植《與楊祖德書》中即有句云:“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包荊山之玉。”
在玉器上的“鑲”。玉的原料得來不像金屬那樣容易,更要命的是玉的質地與金屬完全不同,脆、易碎,“鑲”的時候是拿著小錘子把細細的金絲嵌進開在玉器上的同樣細細的槽溝中,形成圖案。如果那件玉器厚實還好,但在薄胎的玉器上做出來更能顯出功夫。玉胎薄可透光,誰知道能經受多大的撞擊力,一旦失手就全功盡棄,不僅丟掉了玉料,還丟掉了前面雕玉所花的一切功夫。由于這種工藝精細復雜,制作一件成品要耗費很長時間。因此自清道光以后就逐漸失傳,嚴格意義上的“金鑲玉”工藝幾乎找不到。
金玉鑲嵌,寓意“金玉滿堂”,象征著財富和才學,這一步一步的被國人所接受,特別是隨著奧運“金鑲玉”獎牌的設立,也帶來一股“金鑲玉”旋風。